案例展示

孩子离不开手机,心理学这样说

离不开手机-1.jpg

图片


本文我们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探讨: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?

◇ 01 ◇
孩子差一点自杀

我们先来看个案例。

这是一个初二的男孩,因为受到父亲的批评,他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一直玩手机,整天不吃饭。

父亲忍无可忍,踹门而进、夺过手机,直接从阳台把这个手机给扔到小区前的小河里。

这孩子愣了一会儿,突然冲到阳台就要跳下去。还好父亲眼疾手快,一把把他给拽回来了,并紧紧地抱住他,父子俩当场抱头痛哭。

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手机能引爆这么大的能量吗?


在得鱼心理咨询夏老师为这个孩子咨询的3个小时中,他多次提到:谁都不要我。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。

在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后,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孤独——

母亲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,一直带他的奶奶一年之前也去世了。

孩子性格比较孤僻,学习成绩不好,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的关系也一般。

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要早出晚归,没有更多的时间,也不懂得怎么去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,哪怕他心里是多么地爱这个孩子。

不过,当父亲一把把孩子从阳台上拽下,并且把他抱在怀里,正是紧急情况下的这个紧紧的拥抱,给了孩子极大的爱的温暖和力量,它可能比父亲讲一堆大道理更加有效。


所以,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到:这个孩子在学校里不太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,没有社会的归属感;在家里感觉到孤独,没有丝毫归属感。

孩子之所以离不开手机和网络,核心原因就是:他想透过这个渠道找到跟他人的连接,找到群体中的归属感

◇ 02 ◇
人的本能需求:与他人链接

人活于世,与他人的链接和寻找归属感是一项本能需求

当我们谈到人的本能需求的时候,总会想到的总是吃喝拉撒、睡眠和繁育后代。

当然,这些人的生理需要更容易看得见、摸得着,比较容易理解。

但人的本能还有心理需求,人活着必须要与他人有心理上的链接,要有归属感,这样内心才会踏实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这些心理需求更加的重要。

不知道各位小的时候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种经历?

如果一群小伙伴当中有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与众不同,是不是就会有人发起一场不理他、孤立他的运动呢?

你看人在小小年纪就已经有把某个人排除在团体之外的意识,这样不与他有交流可能比打他、骂他,让他更加地难受。


这就难怪近年来,很多地方又兴起了建家族祠堂、编族谱这些事儿。虽然这种作法看起来有些陈旧,其实从人的心灵深处来讲,它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如此可以增加人们的归属感,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。

还有,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外奋斗,到老的时候总想落叶归根,这都是属于归属感的范畴。

西方文明不再强调家族故乡,但我一直强调上帝与你同在,其实也是归属感在作祟。


当然人们寻求归属感的表现还有很多,比如孩子从小离开妈妈,离开家庭,通常会有很大的心理创伤,老年人太孤独就很容易生病……

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:人是需要活在好的关系里才能幸福

◇ 03 ◇
青春期的孩子何以孤独

那么,为什么很多青春期孩子的亲人都在身边,还是觉得孤独和缺乏归属感呢?

事实上,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:厌学、沉浸手机的青少年,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不是很好

同时,当家长得知孩子在校表现不佳时,往往会直接忽略孩子情感上的孤独,而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。

作为青春期的孩子,在学校遇到问题时,通常不再像小时候那样,主动找父母说话、依赖父母,更倾向于独自承受,因此难免落入孤独寂寞。

还有,就是现在十几岁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,跟表兄弟、表姐妹又来往得不多,加上城市中邻里关系冷淡,留守乡下的孩子则只有老人相伴。


这个时候,手机和互联网就很容易乘虚而入。

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,同样孤独的孩子到处都是。人在天南海北,在互联网上他们彼此相识,真的是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”同病相怜感瞬间产生。

另外,网络中的人际关系,可以处理得轻松且随意——聊的开心就聊,聊不开心就不理了;再不开心我就删了你,拉黑你。

你看,一切尽在掌握之中,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种掌控感


当然,网络世界给予孩子的满足感还有更多——可以把自己扮得要多拽就有多拽,可以用美图工具把自己P得要多牛就多牛,从而满足了自己的价值感和英雄感。在这个虚拟世界中,只要有一点点的小成绩,游戏就会给出即时的奖励。

所以,孩子难免就对手机、游戏爱不释手了。

◇ 04 ◇
对孩子的需求要敏锐且有耐心

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,并耐心地用爱予以满足,让孩子感觉到无论怎么样,父母都在你身边,此为避免孩子沉迷网络的根本解决之道。父母至少要做到三点:

第一,了解。这是解决问题第一步。

对孩子的工作如果没做在点子上,不要说事半功倍了,甚至会越管越糟。

当孩子沉迷网络时,如果父母只是讲道理、批评威胁,效果都非常地有限。事实上,大部分家长奇招百出,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。

要避免减少孩子沉迷手机,解决之道一定是从经营好家庭关系作为出发点。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满足他,才会让孩子有归属感。


第二,敏锐。孩子十岁前后不论是否开始迅猛发育,都必然跟幼小的时候不一样了,即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轻易的跟父母开口。

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,越早关照孩子内心需求,孩子越不会躲到网络当中去。


第三,耐心。无论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还是让孩子有归属感,都需要足够的时间,需要真正投入感情。

急功近利的手段只能离目标是越来越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