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展示

抑郁中的孩子,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挣脱这种心灵的枷锁

你是否会有这种感觉,

小时候父母越不让你做什么,

长大了就越想要做什么!

01

叛逆的小孩

儿时,父母若频繁限制你品尝零食,那份渴望往往在你成年后愈发强烈;同样,儿时若被严格限制接触手机,长大后那份对电子设备的痴迷便可能难以自抑;一切被儿时过度节制的欲望,成年后都可能转化为一种过度的追求与放纵。

很多时候,童年时期那些未能满足的愿望,非但没有随时间淡去,反而悄悄潜入我们的潜意识,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,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情绪。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这些行为视为对自我的一种补偿机制,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:那些童年里错过的,现在我要一一找回,仿佛是在为那段被约束的时光做出补偿。

图片
02

童年报复性补偿

从心理学视角审视,此类行为可归结为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现象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这种补偿行为多限于个人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,即便偶有铺张或浪费,也会自我设限,避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。这是因为他们尚能保持理性,意识到过度消费可能带来的后果,如影响基本生活开支。

正常人在处理此类情况时,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评估与平衡,确保行为不失偏颇。

然而,对于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孩子而言,这一能力往往受损。他们的思维模式可能已长期受到扭曲,难以再以常规的逻辑来审视与调控自身行为,从而可能陷入一种无节制的补偿循环中。

图片
03

弥补和压抑


抑郁症的孩子,在寻求童年补偿的同时,更渴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反驳那些曾压抑其个性的声音,证明过去的限制与否定是错误的。“父母曾以健康为由拒绝我品尝薯片,那不过是他们控制欲的借口。如今,我选择每日食用薯片,就是要证明我并未因此受损,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。”他们还可能以逆反的方式回应教育期望:“父母曾以未来为赌注,强迫我埋头苦读,仿佛不读书便万劫不复。而今,我偏要偏离这条既定轨道,用行动告诉他们,即便不遵循传统路径,我亦能生存,甚至活得精彩。若他们继续忽视或打压我,我宁愿与他们共同面对可能的后果。”

在抑郁症孩子的行为中,常能观察到一种近乎执拗的表演性,他们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,即便明知某些行为并非本心所向,亦非明智之举,却仍一意孤行,直至遭遇无法回避的障碍。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,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、挑战权威的独特方式。

图片

最后

许多人难以理解抑郁症孩子的行为动机,误以为他们是在自我毁灭,不珍视自身。然而,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时,会发现其自毁行为的背后,实则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深刻反抗。

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方式,与那些曾给予他们压抑与束缚的力量进行无声的对抗,即便这些力量如今已不复存在,即便父母已表达悔意,他们内心的防御机制却仍如铜墙铁壁,难以轻易瓦解。

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,使得他们难以从过去的阴影中彻底解脱出来。

得鱼心理

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,出现厌学、叛逆、沉迷手机、不想去学校、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;

想要深入解析孩子的问题,可以找老师详细地聊一聊,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。

咨询电话:400-962-22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