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面对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时,请这样呵护他。
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·阿伦首次引入了“高敏感人群”的概念,指的是那些对内外部刺激展现出异常高敏感度的人群,这类人群在总人口中约占15%至20%。 若孩子符合上述特征中的13条或更多,那么您的孩子很可能拥有高敏感性的气质。这类儿童通常拥有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,他们的过度反应与情绪化倾向往往让成人感到困扰与无措。在家长们的反馈中,我们常能听到关于孩子“敏感”的种种烦恼, 当我们提及“高敏感”这一特质时,不少家长可能不自觉地对其抱有偏见,视之为脆弱或软弱的象征,进而责备孩子: “为什么你那么娇气,一点苦都忍受不了?” “为什么你那么玻璃心?不能坚强一点?” 此外,高敏感儿童对他人情绪变化的捕捉同样敏锐,他们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,即便是细微之事也能轻易触动他们的情感世界,导致情绪波动。因此,在成长道路上,他们尤为需要家长的引导与帮助,以更好地认识并接纳自己的这一独特气质。随着对高敏感儿童特性的深入了解,您会自然而然地对他们抱有更多的宽容与理解。当面对孩子因床单触感不佳而发脾气时,您将不再轻易责备,而是能够体谅他们的感受。正是这份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理解,将成为孩子接纳并珍视自己敏感内心的强大动力。 在培育高敏感儿童的过程中,我们最应警惕的误区便是忽视或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。法国巴黎大学的哲学博士法布里斯·米达勒,在其著作中分享了一个个人经历:四岁时,他被母亲穿上与姐姐同款的羊毛衫,但那细腻羊毛的每一丝触感都让他难以忍受,感到刺痛与不适,于是他不禁放声大哭、大声抗议。相比之下,姐姐却毫无异样。面对小儿子这般“无理取闹”,母亲倍感困扰与愤怒。次日,相似的场景重演,羊毛衫再次引发孩子的哭泣。直到第三天,母亲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,转而为他选购了一件棉质套衫。那一刻,孩子激动不已,满怀感激地扑进了母亲的怀抱。 这位母亲的故事,正是许多普通父母在面对极度敏感且情绪丰富的孩子时的缩影。我们往往难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深切感受,甚至可能不由自主地否定或指责他们的情感体验。需知,高敏感的孩子往往拥有更为强烈的羞耻感,一旦感受到父母的否定,他们可能会选择封闭自己的心扉。因此,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:他们可能正在体验着我们未曾察觉的微妙刺激。面对孩子的反应,我们应当多几分耐心与自我审视,多问自己几个问题: “这孩子到底哪里难受?” “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?” “他现在需要什么?” 当你发现了刺激源时,你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,并帮他描述出来: “你的衣服湿了又进了沙子,你很想换衣服,是吗?” “刚刚爸爸瞪了你一眼,你觉得他很凶,你很难受……” 当孩子的感受被认可了,他才会慢慢冷静下来。 如果你无法弄清刺激源时,就抱抱他,安抚他,用肢体语言表示你的关爱。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,被看见,被理解了,他们内心的勇气也会更多,从而获得抵抗不适的勇气。 对于敏感的孩子而言,面对愤怒父母的斥责或老师严厉的批评,这些在普通孩子眼中或许习以为常的情境,却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惊涛骇浪。高敏感儿童不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锐,对情绪氛围的捕捉也尤为细腻,他们的情感体验较之常人更为深刻强烈。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避免对敏感孩子的批评,或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味迁就他们的情绪,而是在进行管教时,需格外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态度。 首要之务,是避免使用可能让孩子感到羞耻的言辞,减少直接的批评,转而增加正向的鼓励与肯定。敏感的孩子不仅会铭记那些负面的言语攻击、嘲笑讽刺,甚至你无意间流露出的失望眼神、愤怒表情或是激烈的肢体语言,都会成为他们心理负担的来源,深刻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。相反,当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、鼓励与认可时,那份喜悦与激动将难以言表,甚至可能让他们手舞足蹈。 因此,对于高敏感的孩子,我们的爱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。不妨经常充满爱意地看着他们并对他们说:不要紧的、没关系的、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、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、我真的很爱你……这是比批评更有力量的教育。 当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时,我们必须慎重选择时机与场合。 若当前环境并不适宜,务必保持冷静,将孩子带至一个私密且安静的空间,再进行深入的沟通。此外,给予高敏感孩子适当的“自我反思时间”同样重要。这类孩子天生具备较强的自省能力和深刻的道德观念,很多时候,他们甚至会在家长正式指出错误之前,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失,并因此深感内疚与自责。 这种内心的自我审视,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过程。 在此情境下,过度的批评或许已不再必要,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,让这份无形的教育自然发生,此时,“留白”便显得尤为关键。 敏感孩子的内心深处,蕴藏着诸多未被发掘的宝贵优点,静待我们的慧眼发现。正如美国作家詹恩·格兰尼曼在《你有多敏感,就有多珍贵》中所阐述的,尽管敏感者在面对“有毒”或负面环境时,往往承受着高于常人的痛苦与压力,包括身心健康方面的挑战,如疾病、焦虑、抑郁及恐慌等,但他们的独特之处也在于此:创造力、深切的同理心、高度的自我认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。他们不仅在心灵层面更加丰盈与快乐,还能构建出更为坚实和谐的人际关系。 敏感孩子的天赋,诸如倾听、关怀、治愈他人的能力,以及在艺术创作与美感体验上的卓越表现,皆是其独特魅力的展现。虽然敏感的神经系统偶尔带来困扰,但这也正是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多彩、观察力敏锐、同情心深厚,以及善意满满的源泉。 至于敏感特质最终成为孩子的弱项还是强项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养策略。诚然,养育这样一位孩子可能带来挑战与挫败感,但请铭记,问题既不在孩子,亦不在你,而是你们共同面对的一个成长课题。解决之道,并非依赖于特定的技巧,而是源自心底深处对彼此无条件的爱与耐心。通过这一过程,父母与孩子将携手并进,共同经历一段意义深远的成长之旅。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,出现厌学、叛逆、沉迷手机、不想去学校、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; 想要深入解析孩子的问题,可以找老师详细地聊一聊,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。 咨询电话:400-962-2269高敏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,换个角度看,它也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天赋和力量。
相应地,拥有相似特质的儿童则被亲切地称为“高敏感儿童”。
在伊莱恩·艾伦的著作《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》中,她详尽地归纳了这类儿童所共有的若干鲜明特点:
如:“孩子夜晚频繁无故啼哭,令人疲惫不堪!”、
“新校服穿在孩子身上,他却总说不适,而其他孩子并无异样,真是让人头疼!”
“我家孩子简直是‘嗅觉侦探’,对任何细微异味都极为敏感。”
“女儿的心思细腻至极,一个严厉的眼神都能让她久久难以释怀。”……
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关爱高敏感儿童,促进他们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理解你的高敏感孩子
“为什么你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鼻子?”
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,父母们倾向于鼓励孩子变得更大胆、更积极、更坚强,却未曾意识到,这样的做法反而加深了孩子的痛苦。孩子们开始为自己的感受感到羞愧与自责,自我质疑:“为何唯独我在这些微不足道之处感受到痛苦?”事实上,敏感并非孩子的过错。众多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均达成共识: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,它既非心理障碍,也非缺陷。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基因之中,赋予他们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,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细微差别,并对信息进行更为深刻的处理。脑科学研究亦证实,高敏感者在共情相关脑区的活跃度显著高于常人。由于感知敏锐、共情深刻,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可能在高敏感儿童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。可以说,他们如同携带了一个内置的放大器,将周遭的一切——无论是电视音量的微妙调整、温度的轻微变化,还是香氛的淡淡味道、食物的细腻口感、衣物的轻柔触感——都一一放大,从而时常被这些放大的细节所困扰。尊重孩子的感受
高敏感的孩子需要温和的界限
最后
得鱼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