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复学心态波动,又不去上学了!别慌,六字应对
孩子好不容易重返校园,家长们刚觉得松了一口气,以为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,没想到孩子却又出现了退缩,状态出现了反复,这让家长们的心情如过山车般忽上忽下。 面对孩子复学后状态起伏不定的情况,我们应如何应对呢? 这句话如何阐释呢? 孩子久别校园后,必然面临重新适应这一既熟悉又略显陌生的环境,对于那些曾在校园经历挫折的孩子来说,这一过程尤为艰难。 正如一句谚语所言:“缺乏目标的航船,任何风向都是逆风。” 就像那句话所说:孩子最大的幸福,就是被“允许”。 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各种状态,也要相信他有变得更好的能力。 这就是给他坚定的传递出一种感觉:不论发生什么事,爸爸妈妈都会稳稳接住你。 孩子被允许、被看见、被爱,自然会更有底气的去克服恐惧,一步步的往前走去。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,出现厌学、叛逆、沉迷手机、不想去学校、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; 想要深入解析孩子的问题,可以找老师详细地聊一聊,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。 咨询电话:400-962-2269“孩子复学后又开始退缩不想上学,找借口让我帮忙请假,我该怎么办?急!”
想对家长们说:别急,这种情况实在太普遍了。
就像我们经历了十一长假后重返工作岗位,是不是也会有一段适应期,需要慢慢调整回工作状态呢?
孩子复学更是如此,他们相当于是休了一个长达几个月,甚至半年、一年的长假,已经习惯了放松的状态,突然之间要回到紧张且充满压力的学习环境中,自然会感到不适应,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。
我的回答简洁明了:接纳各种状态。
无论孩子是想今晚不参加晚自习休息一下,还是希望明天请假回家调整心态,作为家长,给予理解和接纳便是最好的回应。
直白地说,如果孩子内心极度渴望请假回家,而我们却硬逼着他留在学校,这样做真的有效吗?
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强迫手段往往适得其反。
因此,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请假请求,给予他一定的空间与自由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,反而更能促进他状态的恢复。
那么,具体该如何操作,才能助力孩子调整状态,确保复学的持续稳定呢?教家长们三个方法做到“允许各种状态”,尤其是最后一点,一定要用起来:
面对孩子复学的挑战,家长们应采取一种策略:预设“最坏情境”,追求“最佳成果”。
即意味着,家长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,做好心理准备,即便孩子可能再次选择在家休息。一旦能接受这样的最坏情境,那么孩子之后出现的任何波动都不再是意外。
这就像雨天外出时,我预设自己可能会踩到水坑而被溅湿,如果真的被溅到,便是情理之中;若没被溅到,那便是额外的惊喜。
这种预设“最坏情境”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从容。
当然,与此同时,我们应积极努力,以期孩子能够顺利且持续地复学。正如此刻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家长们,你们正在不断学习和进步,为孩子提供更坚实的支持,这正是追求“最佳成果”的体现。
当父母向孩子展现出接纳与允许的态度时,这将极大地帮助孩子积聚力量,继续他们的学业旅程。无条件地拥抱孩子的情感,用满满的爱意包围他们。
特别是复学的初期阶段,至关重要,家长们必须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波动。迅速响应孩子的需求,坚定地告诉他们:“别怕,有我们在。”
当孩子流露出想暂时请假休息的想法时,家长应立即给予关注和倾听:“学校里发生了什么?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?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?”
实际上,孩子复学后出现的种种状态波动,往往源于情绪未能得到妥善处理。因此,我们必须接纳并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。
正如我们的学员指导师在孩子复学后所做的那样,他们会持续陪伴并引导孩子。如果孩子返校后未能迅速结交新朋友,或难以适应学习节奏,情绪可能低落,这时指导师会及时给予关怀、安慰,并提供鼓励与指导,让孩子感受到坚实的后盾。
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,疑惑得到解答,他们自然会更有勇气面对复学的挑战,持续前行。为孩子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,用这些目标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。
为了促使孩子能够持续复学,设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。有了目标,孩子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。
然而,这个目标不能过高,否则就会变成压力,难以实现时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并退缩。我们应当设定的是那些“跳一跳、够得着”的目标,这样的目标既能激发孩子的动力,又能让他们通过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。
在复学的第一学期,我们不应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,而是应该将目标设定为孩子能够坚持复学。
可以将这个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小目标:比如这周先坚持上学两天,其余时间可以适当休息;下周再增加到三天、四天……每当孩子多上了一天学,就是超额完成了目标,值得表扬和鼓励。
这种设定目标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,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,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,每一次的进步都能被看到,孩子自然会充满动力地前进。
我们的学员指导师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孩子,循序渐进,给予孩子适当的调整空间,这是人之常情。
有时指导师还会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安慰孩子:“对自己宽容点,别太苛求。”
我们追求的是持续而稳定的改变,一步一个脚印,慢慢来或许才是最快的途径。最后
得鱼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