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郁症:我抗拒上学,害怕面对压力和失败,这是自卑?还是一种自恋?
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 我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咨询案例,是一名正因抑郁症而休学的高中生。她的母亲在描述她的性格时提到,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,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非常挑剔。在小学时期,她成绩优异,一直生活在赞美之中。然而,进入初中后,随着学习成绩不再突出,她开始感到极度焦虑,无法接受自己落后的现实,并努力想要摆脱这种状态。 但越是挣扎,焦虑就越是纠缠着她。她开始出现失眠、恐惧考试和学习,以及过度担心他人的评价。这种内心的消耗导致她的学习效率大幅下降,成绩也持续下滑。到了中考后,她只考上了一所自己曾经看不起的高中。在学校里,她的躯体化症状愈发明显,以至于无法继续学业。她认为,只要踏入校园,就等于不断被提醒自己的失败。同时,她也害怕以前的同学得知她现在的境遇后会嘲笑她。 在咨询过程中,她向我倾诉道:“老师,我怎么会进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高中?也许在别人眼里,我早就被看穿了是个失败者,只是我自己还在自欺欺人。我是不是很可笑?每次遇到压力,我就感到要失败了,然后就崩溃想逃。为什么我这么脆弱?考试真的有那么可怕吗?为什么别人能面对,我却不能?我怎么会这么差劲呢?” 她无奈地表示:“我真的无法接受落后和失败,我应该怎么办?我这种情况,到底是自卑,还是自恋呢?” 孩子的问题非常深刻,因此我决定撰写这篇文章来探讨这个话题。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,或许能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。 也曾有一位来自山西的焦虑症患者向我咨询过类似的问题。他是一位中年人,向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: 我性格上追求完美,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够好,对自己感到不满意,因此很难感受到快乐,整个人生似乎都被自我否定所笼罩。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,并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去讨好他人,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。 例如,在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时,作为年龄最大的一位,我总是抢着付钱。如果别人抢先买了单,我会感到非常尴尬,甚至产生一种愧疚感,好像别人在暗示我能力不足。 而当我觉得自己混得不够好时,我就会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,把自己封闭起来,对自己充满嫌弃。您可能会说,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吧? 然而,我也喜欢深入思考。我反思过:如果我总是对自己持有很多否定的看法,那就说明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。 这相当于我用过高的标准来苛求自己,所以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意。但是,一个人对自己设定超高的标准,要求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他人,这岂不是在要求自己成为完美的神祇?一个人敢于这样要求自己,这背后难道不隐藏着一种自恋吗? 因此,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。老师,您觉得我这种情况,到底是一种自卑,还是自恋呢? 确实,他既表现出自卑的特征,又带有自恋的倾向。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,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和潜意识。 在此,我想提及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的著作《自卑与超越》,这本书对许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英文原名《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》直译为“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”,而中文译名《自卑与超越》则富有启发性。 确实,深入探究自卑的内核,有助于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。接下来,我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自卑与自恋的关联。 我们初来乍到这个世界时,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自恋。婴儿时期的自恋表现为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,仿佛能够用意念操控周遭世界。通过母亲的照料,婴儿的这种控制感得以实现,哭泣能换来乳汁、温暖和拥抱,不适时总会有人及时回应。 然而,随着婴儿的成长,这种无所不能的幻觉在现实面前逐渐破灭,挫折与失败接踵而至。面对失败,婴儿的自恋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: 一是产生自卑感,即全盘接受失败,承认自己的无能。“我确实不如人,做什么都不行。” 二是形成自信,即延迟挫败感,部分接受失败。“这件事现在对我来说很难,但仍有转机。比如我不会弹钢琴,但只要努力练习,也能弹好。”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信态度。 三是过度强化自恋感,即在失败面前拒不承认。“弹钢琴有什么难的?我只是不学罢了。要是我学了,朗朗都得靠边站。”然而,这种基于虚拟想象的自恋感很快就会被现实击溃。“虽然钢琴不难,但我现在确实不会弹,别人都在笑我,我确实比较差。”于是,这种自恋感最终转化为自卑感。 原来,自卑是自恋未遂的结果,是追求全能却失败的产物。 如此看来,自恋心理并非只向三个方向发展,而是最终归结为两个方向(自卑和自信),因为自恋最终也可能演变为自卑。 自卑感和自恋感其实源于同一种内核,即都用僵化、静止、绝对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,而非用发展的视角审视自我。 阅读前文后,大家应当已经有所领悟: 自卑,实质上是自己设定的过高标准将自己击败。让你感到自卑的并非他人,而是那个你心中设定却难以达成的自恋形象。 明了这些,我们可以断言,自卑与自恋紧密相连,共存于个体之中。人不可能只感受到其中一面,正如人无法只经历白天或黑夜,只经历抑郁或躁狂一样。 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,抑郁与躁狂相互更迭,有时甚至界限模糊,难以分辨。自卑与自恋亦是如此。 或许有人会问,为何自卑的人会为自己设定如此高的标准?这些标准究竟源自何处? 一方面,这源于婴儿时期的“全能自恋”情结的固化。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个体内部化了外部的标准,开始追求完美。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否定,被严苛评价,那么这种对高标准的内化就会加深。 例如,无论孩子做什么,父母都要挑剔一番,或者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。这相当于父母将“高标准”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孩子。 接过这根接力棒,孩子会被否定所淹没,被无力感所笼罩。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,会努力向外寻求自恋的体验,以补偿自卑,达到内心的平衡。 他们可能会沉迷于小说,将自己想象成强大的武林高手,全身心地投入其中,在书的世界里获得满足感和优越感。或者在网络游戏中成为高手。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一个与他人隔离的情境中,隐藏自己,然后构建一些虚幻的满足感。 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寻求平衡,这是一种本能,就像不倒翁总是努力保持“不倒”一样。 在生活中,我们无论是吹牛、鄙视他人,还是不断否定他人,往往都是自卑感在作怪,因为我们试图从这些互动中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。 无论哪种情况,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些想象的空间,以免被自卑完全吞噬。 由于自卑和自恋紧密相连,宛如一对不可分割的双胞胎,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,对,就像是连体人一般。 从生活的视角出发,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两者之间的一体性。观察自卑的人,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否定。但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:在他们否定自己的那一刻,他们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吗? 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否定是确凿无疑的,那么面对他人的否定,他们应该能够坦然接受,因为这符合他们自认为的事实,是大家公认的,可以坦然面对的。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尽管自卑的人对自己极尽否定,但却难以接受他人的否定。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,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很差。 他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评价,要远高于现实水平。他们的自卑,并非源于真正的差劲,而是相较于完美而言,他们觉得自己有所欠缺。因此,他们内心深处会默默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。 “我可以自己说自己不好,但别人不能这么说。”这种心态在自卑的人中颇为常见。所以,自卑的人往往带有一种怀才不遇、天妒英才的自我感觉。 有的人意识层面上表现出自卑,但在潜意识里却隐藏着自恋;而有的人则相反,意识层面上自恋,潜意识里却自卑。这就像一座冰山的上下两部分,一部分显露在水面之上,另一部分则隐藏在水面之下,难以分割,甚至可能相互转化。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复杂。多挖掘一些自己的潜意识,将会帮助我们更加通透地理解自己,更加从容地前行。 既然自卑与自恋本质一体,那么克服自卑之道,亦即克服自恋之法。 简而言之,就是放下那个不切实际的高标准,勇敢地承认自己不完美。毕竟,这个世上从无完美之人。 从你坦然接纳自己的那一刻起,自卑感便无法再束缚你。你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,便是接纳了自我的全部。此刻的你,变得完整,不再纠结,不再自我矛盾。 这正是我们常常提及的——接纳完整的自我。 你我皆凡尘俗子,生于世间。我既有优于他人之处,亦有不及他人之时,此乃常态。我要允许自己优秀,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,这些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。 当然,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协助才能完成。特别是对于孩子,他们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,更需要专业指导。 对于家长而言,应学会放下手中的“高标准接力棒”,不再以严苛标准衡量孩子。家长的接纳会带动孩子的自我接纳。 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:请放下评判之心,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。 你眼中所谓的不足,并非真正不好,只是资源未被恰当运用而已。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,出现厌学、叛逆、沉迷手机、不想去学校、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; 想要深入解析孩子的问题,可以找老师详细地聊一聊,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。 咨询电话:400-962-2269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。它是你认识自我的一个契机。
我这是自卑,还是自恋?
心理层面的说法
自卑自恋是对双胞胎
自卑自恋是一体的
如何应对自卑(自恋)
得鱼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