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你是这样「自我感动式」的父母吗?

发表时间:2024-04-17

“成绩怎么退步这么多,我和你爸辛辛苦苦,你这样对得起谁?”

“除了父母,别人能给你说实话吗?还不是为了你好!”

“我们苦点累点没关系,你可得争气啊。”

......


父母掏心掏肺,孩子却置若罔闻,于是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心酸又委屈,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事实——我们给的,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?


在电视剧《2哥来了怎么办》中,有一段女儿对爸爸的哭诉。短短几句话里,饱含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与误解。


1-11-1.jpg


是的,你将你以为的“最好的一切”给了孩子,似乎不求回报,却理所当然的直奔结果。这个“结果”是成绩,是表现,也许还有方方面面与“别人家孩子”的PK。


诚然,父母对于胜负的纠结,源于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,但对于孩子而言,你付出的再多,他们依旧不快乐,为什么?


因为当你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,盲目给予,那么你所有的付出,都只是自我感动。


成人最大的育儿误区就是过分自我。不改掉你对儿童的“控制本能”和“支配本能”,科学育儿就只是空谈。


自我感动式教育

满足的是父母


容易自我感动的父母,有一个共同的特质:过分寻求从外界获得精神补给和情感支撑,以至于给别人造成压力。


他们一味的付出牺牲,都是为了从孩子那里收获认同和快乐,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,反而会经常忽略孩子想要什么。


就像那半个猕猴桃。


1713334246936.png


她称自己“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,为孩子无私奉献”,但这样的“自我感动式”付出,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?


父母给了孩子一份过于沉重的爱,而这份爱,常常感动的只有父母自己,却成了压在孩子心头的沉重大山。


1713334427428.png



孩子并不想要你自我牺牲


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上,非常不愿意看到“父母牺牲自己,奉献孩子”。


要不是为了你”

“你对得起我吗”

“我们辛苦一点不要紧”


这些熟悉的话,听在孩子的耳里,是满满的负罪感。


1713334604309.png

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“内疚控制感”,是指子女感到父母有恩于他们,所以无法反对拒绝他们,最终只能顺从父母的意愿。       


对父母而言,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,用自我牺牲的弱者形象来操控孩子。于是,他们总是把“为了你”放在嘴边。    


当父母把自己定位成“付出者”时,孩子只能被迫成为一个“亏欠者”:父母过得不好,都是因为我。


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,只能不断给自己施压,压抑自己的想法满足父母的期待,活得拧巴又委屈,最后只想逃离。



真正的爱与教育

不会营造 “内疚感”


心理学家Zick Rubin认为:


真正的爱不是用我们想要被爱的方式,去爱对方。


而是去理解对方想要的,以TA想要的方式去爱TA,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,被爱着的。


作为父母,带着愧疚感的爱会让孩子感到沉重,而带着真诚的爱,孩子也能感受到,自然会感恩和努力。


毕竟好的教育,从来都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,父母要做的就是分清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,当你为孩子付出的时候,也听一听孩子的声音。


但是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,甚至在改变的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问题,反而给孩子带来伤害。你可以寻找一位引路人,陪伴者,与你一同前行,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是不错的选择。


他们会使用专业的知识根据您的家庭现状,制定科学的前进方向,引导家庭朝着好的方向改变。


同时他们还会陪伴你,给予你情感上的支持,帮助你规避路上有可能的错误,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,让你学会爱孩子,也让孩子懂得感恩你的付出,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

相关资讯400-962-22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