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世界微信日|得鱼心理老师带您走近“微笑抑郁症”

发表时间:2024-05-08

多数人对抑郁症认知仅停留在负面情绪和沮丧的表现上。

然而,抑郁症的形式千变万化,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被称为微笑抑郁症

临床心理学家利塔·拉贝恩认为,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,微笑抑郁症患者并不是每天缩在床上,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,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,甚至令人误以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。

但是这种“习惯性微笑表情”并不能够消除工作、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、烦恼、忧愁,只让他们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。

直至最后,当他们最终表现出现异常行为或者自杀可能才被身边人意识到:其是一种心理问题。



01

什么是“微笑型抑郁症”?




微笑型抑郁症,也叫阳光型抑郁症,就是把郁闷、委屈、愤怒等负面情绪掩藏起来,表面上表现出阳光、快乐、充满激情的感觉,而长期无法宣泄负面情绪而成忧郁症。





02

警惕!“微笑”会成为自杀的工具



如今是数字星球时代,00后、10后的青少年一出生就成长于物质过剩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他们涉猎广泛,心智上成熟得更快,情感需求更加强烈。

如果他们的父母不懂得尊重、理解他们的感受,总是对其提出要求和批评,他们很容易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,内心变得越来越压抑。

但是,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、老师等长辈的认可,就有可能学会察言观色,刻意扮演大人们喜欢的“乖乖女”“乖乖仔”角色,总是表现得听话懂事、开朗乐观。

这时候,他们罹患“微笑型抑郁症”的风险就增高了。

另外,当“微笑型抑郁症”患者自杀身亡并成为社会舆论热点时,这有可能会导致一定的“模仿效应”。

比如,香港明星张国荣在2003年4月1号这一天自杀身亡,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也效仿他,在后续年份的愚人节采取自杀。

胡鑫宇事件”水落石出后,天津连续发生了7起学生跳楼自杀事件,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人是看了“胡鑫宇事件”的报道后,更加坚定了自杀的想法。

很多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、低落的情绪下,早已产生了不想活的念头。但由于对死亡仍有恐惧,他们暂时不敢付诸实际行动。但他们看了这类新闻后,有可能错误地认为这些自杀的人非常勇敢,将其视为英雄与榜样,并决定模仿。

所以,如果大家身边有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话,每当社会上有自杀新闻时,要特别留意患者的状态,慎防悲剧发生。




03

家长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有“微笑抑郁症”?




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和警惕:

第一,“微笑型抑郁症”的孩子容易在深夜、独处时痛哭。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,结合是否有哭声、擦泪纸巾、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。

第二,“微笑型抑郁症”孩子往往有失眠症状,难以入睡,或者易醒,睡眠质量很差。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学习状态和情绪。学习状态不好,他们心里焦虑,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,更睡不着,进入恶性循环。

所以,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。

但很多父母一听孩子说睡不着就不以为意,觉得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太大了。他们简单回应道“你不要想那么多”“你不要那么大压力”,几句话就把孩子打发了。

有的家长反而会批评孩子,“肯定是你睡觉之前看太久电视、手机了”,“你是不是晚上又偷摸着玩手机了?”“我看你是又在胡思乱想,不好好睡觉了”。

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无补于事,甚至会加大亲子间的隔阂。当发现孩子失眠时,父母一定要重视,及时从心理根源上解决,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。

第三,“微笑型抑郁症”孩子因为容易失眠,压力大,长期下来学习状态难以维持,学习时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,考试前非常紧张、焦虑等表现,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。

这些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,而严重的学习障碍也是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信号之一。

有些孩子自己也高度重视学习成绩,一旦发现自己学习状态不好了,他们会非常焦虑,加大力度自我施压,但往往难以奏效,反而形成恶性循环。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但失败后,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“抑郁”了,但外表还强撑着。

这时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减压,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和学习状态,切勿指责他们不认真学习、成绩下滑,否则,这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令孩子精神崩溃而选择自杀!

第四,如果孩子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,或者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,也要加强注意。

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、积极、正能量,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。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,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,人际关系中偶尔会有些小摩擦。但他们愿意倾诉,向信任的人吐槽,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求助。

所以,孩子在非常不开心、焦虑的时候,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,透露心声,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、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。

如果孩子只是爱跟父母谈谈吃喝玩乐,但真正不开心的事不跟父母聊,这说明父母根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。“孩子啥都跟我们说,关系很好”,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表面的假象。

第五,“微笑型抑郁症”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,但可能会向好友透露心声,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、朋友、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。

绝大部分“微笑型”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、“演技”再好,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,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。父母要与孩子身边关系较好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,也要多留意孩子平时的涂涂画画和随手写的文字,及时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。

第六,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,一定要高度重视!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!

父母要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自残的痕迹,一旦发现有,即使孩子平时表现得阳光、开朗,即使孩子说这只是不小心弄伤的,父母也不要轻易相信,要进一步求证。

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并不是为了伤害自己,相反,他们是因为太痛苦了,而自残可以带来短暂的压力释放,让他们心里舒服一些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们自残,其实是为了“自救”。

所以,如果孩子自残,父母不要生气、指责,而要意识到,这说明孩子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。这时父母最好及时咨询专业心理老师,并学会“良性沟通三步曲”,多对孩子共情、倾听、积极引导,给予高质量的陪伴,缓解他们的压力。

即使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得了“微笑抑郁症”,他们仍然会有掩饰自己真实情况的可能性,父母仍然不能放松警惕。

第七,如果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、单位领导、教育工作者(教师、校长等),他们因为自身优秀,对孩子的要求有可能更高,但又缺乏自我反省能力。他们的孩子得“微笑型抑郁症”的风险更高。

虽然“微笑型抑郁症”是比较特殊的抑郁症类型,但它的主要原因也是孩子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,而且往往有很多是父母的错误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的。

所以,父母通过以上方法识别孩子可能患有“微笑型抑郁症”后,一定要及时的咨询专业心理老师,在老师的指导下,深刻地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,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。



相关资讯400-962-2269